查看原文
其他

​溯源秦汉书四皓 传道授业画丹青

宣传部新闻中心 西安理工大学
2024-08-28




3月22日,王家民教授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启动仪式,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理工大学主办,陕西省文艺家评论家协会和陕西省图书馆等单位协办。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和主办单位的领导贾平凹、周晓霞、李晓锋、张存库等莅临现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李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商山四皓》小说,取材于《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四位传奇人物。小说创作穿越历史时空,以散文式的语言构成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和思想交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人性真实的显著特征,以充沛的想象、推理、虚构丰满了原曾模糊不清的历史故事,使四皓文化更具象、更准确、更形象、更具传承意义。这部小说是一部以史为鉴,彰显高标人格精神的优良之作,也是秉持文化自觉自信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难得一见的好书。该书获得了陕西省社科联2021年度的出版立项,荣获陕西省版权协会、陕西日报等单位主办的2022年度IP新锐价值传播奖,被陕西人民出版社列为重要出版书目。2023年2月在北京参加全国第35届图书博览会,已在全国新华书店上架发售,据网店售书统计,目前售书已超3000册并获了百分之百的好评率。

陕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银河作为嘉宾出席并主持本次活动,陕西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朗诵艺术家陈洁、孙凯朗诵了小说节选内容,现场发布了主题歌曲《皓风歌》,读者代表李辉民分享了阅读体会,王家民向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赠送了该书。在阅读分享启动仪式的现场,还陈列展示了王家民教授的《商山四皓插画展览》。插画作品和主题音乐融入小说,既体现了不同一般的书装设计理念,又形成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全新的传播样式。

最后,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宣布本次阅读分享活动开始,与会嘉宾进入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继续举行座谈讨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教授和相关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大家认为:《商山四皓》小说既是精彩的历史故事,又是难忘的文化记忆,呈现着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于坚持文化自觉自信,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溯源秦汉书四皓   传道授业画丹青

——访王家民教授于新书《商山四皓》出版之际

 王家民,陕西省丹凤县人。西安理工大学书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得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陕西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秦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陕西省慈善协会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学术委员及艺术顾问。西安中国画院特邀专家及研究员。


2022年9月,王家民教授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在年逾花甲之年,从擅长的水墨丹青跨界文学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终于出版了。无疑,这是他艺术生涯的华丽转身和一鸣惊人。


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中走来的四皓先贤

在小说创作之前,王家民的系列画作《商山四皓》已是享有盛誉,办了画展、并将画作置放于四皓墓园后。他是在商山长大的,从小就对四皓的故事耳濡墨染、心怀敬仰。一次一次地画、一次一次地走近四皓先贤,他越来越觉得对于秦末汉初的壮阔历史和四皓先贤的高风峻节,水墨丹青已不能展现尽致,他要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四皓,历时七载,落笔成书。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早在绘画创作的时候,他已查阅史料并研判了古人关于商山四皓的诗词文赋、方志碑文、民间谱牒和历代画品,到写小说了,更是深入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四皓本事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字数寥寥,记载简略。他以《史记》《汉书》为主,兼及诸子百家论著,牵扯到哪位历史人物就找哪位人物的史料,涉及到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就千方百计弄明白那段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只是为了证实小说中的寥寥几言,都或要查阅上百册的史料。涉及到医药学、他看《黄帝内经》,言及诗歌、他读《诗经》,很多时候想不清楚一件事情,他就出去走走。凡回故乡必登商山沐远风、入四皓墓园祭奠心香,从商山到长安,来来回回走得多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不断涌动于心。于诸多历史人物、事件和背景,他力求融而化之,了然于胸后再重新组织故事情节,他用充沛的想象、推理、虚构丰满了这个故事。

李星先生在小说《序》中写道,“感慨家民教授写书如画幅谋篇,文白语言夹杂又似造型之兼工带写,笔力劲健,墨洇如烟。”“绘画讲究疏密聚散,有无相生、取舍剪裁、简繁适宜,这同样适用于小说的创作”,他觉得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滋养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他从小爱读《史记》,语言和叙述方式受到了《史记》和先秦散文的影响;长年执教让他养成了查阅文献的严谨求实;小说中的男女老幼相继登场,犹如“生末净旦丑”的行当俱全,这也与他曾长期在剧团工作的经历有关。对于人物塑造,他遵循“人物、环境、心理”三维一体。四皓隐居不只是高山流水和清风明月,小说塑造了以山老人、叶老寿星、良娃、山花等为代表的诸多底层人物作为四皓隐居的依存,让史书中单一苍白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大量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读者如见雕塑、如入画卷。或忠孝若愚,或通晓异术,或勇武刚烈,或嗜书善文,个性鲜明而又充盈着家国情怀的四皓先贤,从他的笔下走来。

复照商山的赤子之心

“夜黑透,雪愈白,纷纷扬扬地变了模样,颗粒坚硬如沙,落地不再融化。层层加厚似如盔甲,脚起脚落磕磕啪啪。一脚一印,印痕如花……四人紧紧相拥,久久矗立,顷刻便被大雪染白,雪塑冰雕似的融入了千古商山。”商山雪霏,千古奇观。这是小说对商山雪景的一段描述。

《商山雪霁图》

四皓隐居的商山是什么样子呢?那山里冬飘的飞雪,洁白而纯净;那茂密的森林,隐秘而物丰;那高耸入云的天虎幢,刀削而隙径;那穿越群山的丹江水,湍急而平静。小说是他对于故乡的追写描摹和深情眷恋。

《商於古道之龙驹古寨》

《商於古道之显神庙村》

商山父老乡亲的淳朴厚道、乐善好施、处事待人的品格一直镌刻在他成长的记忆中。山路狭窄,遇有迎面来人必然让道;陌生人路过家门口,必请吃请坐请休息;客人即将离去,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必动烟火做饭做干粮;数十里的一条山沟,数十人口的一个寨子,无论谁家有事儿,所有的人们都会出手相帮……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远风古貌,他都写进了小说里。

小说中还写了很多商洛方言中保留的远古语汇,雅致而简练。“商山怀里有座庙,庙里爷神帽盖儿高”。把山窝说做“山怀”,通俗而形象;把庙里的神称作“爷”,更有烟火气息,“帽盖儿高”具体、贴近日常。“㞨怪”、“搭柱”、“拳芽”可能是最有商洛地方色彩的语汇,特别是“拳芽”被多次浓墨重彩地描绘:一年一度,春雨纷落……干枯的草窝里总会冒出淡紫色的拳芽,左一拳,右一拳,拳拳环抱,拱护着饱满的骨朵,粉嫩嫩,肉嘟嘟,酷似娃娃的脑瓜,迎着春风,很快长大。

《商於古道之水寒码头》

《商於古道之武关胜塞》

小说不仅仅把自然风景雪霁商山,人文景观四皓墓,地方物产商芝肉、淳厚的商山民俗以及雅致简练的商洛方言等等融入创作,更是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商山四皓、填充和修补了民间关于四皓故事零散和残缺的空白,为商山文化立传树碑。

“城市建设和工业开发,商山很多文化古迹被夷为废墟,商山人要把商山弄丢了。”复照商山是他小说创作要完成的心愿。他想唤起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喊山”,让传统文化不被遗忘、让故乡更受关注,继往再开来,丹凤永朝阳。

是艺术家,更是教育家

之前有媒体采访他时,他说他的书画作品多半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而他的主要工作是教师。2000年入职西安理工大学,至今已然23个春秋,对于三尺讲台和学校,已拥有和他笔下商山一样、割舍不断的情感。

《商於古道之蓝关行雪》

《商於古道之鹤城商州》

刚到学校的时候,艺术设计专业并没有单独设立出来,印刷包装学院有装潢设计,机仪学院也有工业设计。2005年本科教学评估时,王家民向学校提出把学校与艺术相关的几个专业合并、组建艺术与设计学院,一则符合学科教育教学的规律,二则利于学科的发展。从金花校区搬到曲江校区、从最初的40多名到现在的近百名教师、从硕士生的招生到博士生的培养,他亲历了艺术设计学院的成长。

学校招收第一批艺术学生时,专业名称叫装潢设计,是国家学科目录上的专业,对此他作了思考:染纸为璜,装潢设计只指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局限性很大。在他的建议下,专业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包容性更强。改革全国艺术专业招生考试的方式也是他的一个创新。早些年艺术专业招生考试,通常采用写生和默写两种。写生需要大规模的实物,比如学校拉来一车的水果、器皿让大家去画,这种方式通常被美术学院采用。一般综合类院校都采取更简单的方式“默写”,如画一位裹着头巾的陕北老人。当时有很多学生偷偷地把各种人物形象的图片带进考场,临摹来完成,这并不公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王家民提议把默写索性改成临摹。他向学校申请经费,寒暑假的时候,领着教师们到各个地方采风拍照。老人、年轻人,孩童……照片作保密印刷,报考学生现场抽取临摹。新的方法在理工大试行后,其他学校纷纷效仿,有美术学院也这样做。这个改革拿到了当年的教学成果奖,而这种考试方式也一直沿用至今。

右一为王家民

他主张“艺工同治”,作为理工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要和工学工科紧密结合起来。他主张艺术专业教学更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他讲过平面构成,素描,色彩写生等很多课程;编著的《中国设计概论》《艺术与设计导论》教材至今还是硕士招生的指定书目;先后带过6个博士生、培养硕士近100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唐秉、周术、吴实和崔广,四人初见高祖刘邦时已是耄耋之岁,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四皓为传承秦汉文化功垂千秋。而此时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家民教授已入古稀、满头银发。无论是执着一生的传道授业、还是穷尽半生的水墨丹青,亦或笔耕七载的小说创作,他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如他所言:“历史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小说,让大家读到历史、读到人品、读到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

END

)

采写:陈晓芳

拍摄:傅建新 王硕 朱萌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

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 

竭诚期盼热心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单行线工作室投稿邮箱:news@xaut.edu.cn

校报投稿邮箱:xb82312248@163.com

校广播台投稿邮箱:2198512819@qq.com

为西理工点赞!在看,养成习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